23歲!父母死後無法自立 活活懶死
去年在大陸河南,一名23歲青年就是因為被溺愛過度,父母死後,沒辦法自力更生,活活凍死在家中,這樣的案例,讓不少家長、教育家開始意識到,一胎化政策下的中國大陸,過度寵愛孩子、一昧地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父母親,是否會造成反效果,讓孩子沒辦法承受壓力,就像台灣所說的草莓族一樣?因此有電視劇演員,決定拍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,警惕父母親,別把孩子給寵壞了。
23歲!父母死後無法自立 活活懶死
去年在大陸河南,一名23歲青年就是因為被溺愛過度,父母死後,沒辦法自力更生,活活凍死在家中,這樣的案例,讓不少家長、教育家開始意識到,一胎化政策下的中國大陸,過度寵愛孩子、一昧地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父母親,是否會造成反效果,讓孩子沒辦法承受壓力,就像台灣所說的草莓族一樣?因此有電視劇演員,決定拍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,警惕父母親,別把孩子給寵壞了。
幼兒學前教育
孩子上幼稚園到底要學些什麼?幼教專家認為,學前教育中,孩子最重要的學習重點是開發孩子身體動作、生活自理、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、社交與情緒管理、語言溝通與協商的能力,以促進孩子「全人」的發展…
使用筷子有助與寶寶腦力開發
許多家庭買來一把筷子,直到筷子越來越少,變得破舊不堪,才會想起再到超市去買一把新的回家。而超市貨櫃上的筷子又是五花八門,有純竹的、彩漆的、象牙的、銀質的,有一對的、一把的……該挑哪種好呢?而且使用合適的筷子,還會使孩子變得更聰明,您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嗎?
暑期,與孩子共享閱讀時光
讀書,別以為這只是大人才幹的事。幼兒來說,他也可以有來自美麗圖畫、媽媽做一對時尚的早期閱讀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從書中得到快樂。動聽講述的閱讀享受。父母,即使再忙,也要在一天的某個時刻和孩子共同進入閱讀時光。
專家看法/孩子平常寵上天 父母責任最大
〔自由時報記者吳世聰、林宜樟/嘉縣報導〕對於11歲女童長期痛毆母親,嘉義大學家庭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林淑玲認為,是父母在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未適時制止及矯正,才會越演越烈,父母要負一半以上的責任;醫師認為,女童可能有人格偏差或潛在精神疾病,有必要進一步評估。
教出好女兒/接受女孩不同的性格 適時引導
玩具亂丟 都不收拾
「威威,把玩具收一下。」媽媽在忙著收拾。過了許久,媽媽走進房裡,她生氣的罵威威:「你看你,叫你收玩具,收成這樣,拚命吵著要買,買了也不玩,扯得滿屋子都是!」威威說:「不好玩嘛!」
新手父母最怕聽到寶寶哭,一來是捨不得,二來是怕吵到鄰人,於是寶寶一哭,就趕緊抱他起來,可是幾次之後,聰明的寶寶立刻發現,「哭」是吸引大人來抱他的最有效方法,而變成一種習慣,這可累壞了沒有經驗的父母,在抱與不抱之間,左右為難,萬一家中的阿公、阿媽再插手干涉,問題就更複雜了……。
很多人並不了解嬰兒需要父母的引導,來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。小寶寶並不了解該如何讓自己入睡。
合宜的應對進退,經常被視為「好家教」的指標之一,但在「不打招呼」的背後,建議父母先從孩子的先天個性或氣質來思考。
研究指出,約有四分之一的小孩屬於害羞內向或小心翼翼的個性,這些孩子天性敏感,在人際互動上需要多一點暖身時間。因此當孩子不會主動叫人,特別是針對較不熟悉的大人時,和禮貌與否並沒有直接關聯,父母過於逼迫,孩子反而愈感退縮。當打招呼變成一種不愉快的經驗時,孩子也會愈排斥這件事。
父母最不該對孩子說的10句蠢話!
一家三口的生活往往就是“你我他”的不停歡喜,摩擦和助長。作為兒女的你,看看以下的文字,你是否熟悉?作為父母的您,看看這些文字,是否似曾相識?沒有偏見,沒有紛爭,也沒有挑撥離間,只是對中國式教育的一種分析和不解。
洋媳婦怎麼教小孩!
兒子去美國留學,畢業後定居美國。還給我找了個洋媳婦蘇珊。如今,小孫子托比已經3歲了。今年夏天,兒子為我申請了探親簽證。在美國待了三個月, 洋媳婦蘇珊教育孩子的方法,令我這個中國婆婆大開眼界。
美國老師,如何跟學生說"灰姑娘"故事
上課鈴響了,孩子們跑進教室,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《灰姑娘》的故事。
如何養育不哭鬧的小孩(美國養孩子的媽媽經驗)
我在美國生了兩個孩子,生育前後都有培訓班,家庭醫生每次洗腦讓我受益匪淺,我的兩個寶寶在嬰兒時期乖巧得好像家裡沒有小嬰兒,我甚至疑心她們會不會哭?如今外婆常拿這句傻話笑我。回國後看到朋友或鄰居們被小祖宗折磨得精疲力竭,想著將媽媽經寫下來,或許可以幫到被小祖宗弄得手忙腳亂、身心疲憊的年輕爸爸媽媽。再次感謝南加州著名的兒科醫生JANE GU,這幾年在她的指導下學到很多一輩子都受益的育兒寶典。
善用影響力
在設計最後一次家長成長團體的活動內容時,我突然有一些不同與以往的想法。昔日,我較容易將課程的焦點著重在親職知能的增進及親子關係的改變上。我總以為,當孩子出現問題時,家長大抵需要承擔相當的責任。確實在工作的經驗中不難發現,孩子的問題與家長的教養及應對方式有所關連。但這一、二年,我有了新的體會,尤其是在自己成為母親之後。一方面,每個孩子出生後即具備天生不同的器質;另一方面,隨著年齡的增長,孩子也需擔負屬於自己的責任。尤其在青少年時期,孩子能夠獨立自主的範圍擴大了,相對地,父母所能約束管教的領域則隨之縮小。因此,只是一味地期待父母或家庭完全解決青少年孩子的問題,其實未必是根本之道。